抗日战争时期,省属各学校先后被迫迁移。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于1938年11月迁至卢氏县涧北村。在长达七年的流亡办学岁月里,洛师师生栖身于此,济济多士,弦歌不辍,赓续文脉;办学兴教,造福桑梓,开启民智。学校地下党组织,心系家国,宣传抗日救亡,传播革命火种。涧北乡亲慷慨相助,提供房舍,援助棉粮,深情厚谊历久弥坚。
为弘扬学校优良传统,传承红色基因,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全面展示抗战时期洛师在卢氏办学的光荣历史,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,洛阳师范学院与卢氏县委县政府特筹建此馆,以示纪念。2021年6月始,纪念馆在涧北村修葺建设,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运行。
1939年秋,河南省政府再次迁往洛阳,为了解决河南省军政要员子弟就学困难,在洛阳形势趋于缓和之后,河南省教育厅令迁往卢氏县城文庙的洛阳初级中学回迁洛阳。1940年暑假,学校迁往卢氏县城文庙。
1941年,日军攻陷郑州,洛阳失去了黄河天险和黄泛区的屏障,卢氏县城已非安全之地,学校于暑假又一次迁回涧北村,直至1946年。
学校设校长一人,总理校务,经省政府委员会通过任用。学校西迁卢氏时,校长是李名章。1942年3月李名章辞去校长职务,张正祜接任校长。
校务会议是学校决策机构,下设教务、指导、事务三课(后改为教务处、训育处、事务处),各课设主任一人。在卢氏期间任教务主任的先后有张正祜、梁枢庭、郝士英、底钟英。任指导(训育)主任的先后有陶佳、刘秀峰、王幼晨、席煜、李文彪。任事务(总务)主任的先后有刘文华、杨士颐。
西迁时学校有非毕业学生162人,迁移过程中有少量流失。在卢氏期间,学校克服重重困难,招生工作未受大的影响。1939年春秋两季各招生一个班,共87人。1940年开始招收女生班,年招生规模扩大到3个班,2个男生班,1个女生班。1944年始学校每年招收三个男生班和一个女生班,学校规模由原来的6个班逐步达到12个班,在校生400余人。
招生生源范围:孟津、灵宝、阌乡、陕县、宝丰、偃师、汜水、巩县、渑池、卢氏、洛阳、新郑、遂平、嵩县、洛宁、宜阳、伊阳、修武、密县、太康、许昌、禹县、宁陵、登封、长葛、舞阳、济源、临汝、武陟、温县、新乡、开封、杞县、南召、内乡、淅川等地。
虽在战乱期间,学校仍极力维护教学秩序,力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。
受战事影响,教科书无法保证,教师就自己编写讲义。之后纸张紧缺,月考停止,除主科编印有讲义外,其他各科教学都是教员板书,学生记录。实验仪器缺乏,药品用罄,教师仍想方设法做简单的教学实验。考试仍很严格,常集中在大礼堂内,各年级的学生打乱混排,十数名教师监考,以保证考试公平和成绩真实。
文娱演出是学校的传统也是学校的优势。校庆庆典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都要演出。剧目有京剧状元谱、武家坡、秦琼卖马、沙陀国等;曲剧有花田错、西厢记等;话剧有雷雨,野玫瑰等。
学校的体育也很知名。1939年5月与济源联中的一场篮球比赛相当精彩,时任卢氏县县长杨春亭曾亲往观战,可见此赛事在当地影响之大。
为抗战需要,军事教育是教学的重要内容。规定学生每周是两小时军事训练课,并于每年暑假连续实施3星期军事训练,训练要求极为严格。规定军事训练为必修课,占总学分145分中的6分。
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,平时像军营一样,穿制服、扎皮带、打绑腿、整内务,起床、睡觉、吃饭、上课一律听号音。学生轮流站岗,保护学校安全。每当大地苏醒时,军号声划破长空,师生们在十分钟内洗漱完毕、整理内务,然后跑步到操场上集合训练。跑步半个小时,然后齐步行进,队列整齐。
同学们保持着高昂的抗日热情。1944年冬,学校召开参军大会,一批学生投笔从戎,奔赴前线抗日。
1945年春,日军向豫西发动第二次攻势,由灵宝南下,企图进占卢氏。驻军裴昌会部据守卢氏县城东北30里的杜关镇,誓死抵抗。学校组织了12个支前小分队,奔赴前线,运送弹药、转移伤员、慰问前线将士。前线战士备受鼓舞,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决心。
学校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,成立了社会服务团,吸收县城文具店的李茂林加入共产党,李茂林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,为党组织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。
在涧北村开办扫盲班和青年补习班。涧北村进步青年莫肇基考进补习班。经洛师支部审查培养,周光裕、庞振东介绍莫肇基叔侄二人参加了党的组织。莫肇基家成了洛师党支部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和秘密文件存放处。党支部的秘密会议也在他家召开。莫肇基多次到县城为党支部取书报、文件,传递情报。莫肇基说:我就是这样投入到“母亲”怀抱的。
学生党员:
教师党员:
学校音乐教师吴荣萱公开反对学生进行抗日宣传,党支部发动学生掀起了“赶吴学潮”。训育主任刘秀峰胁迫教职人员和青年学生集体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,还派来职业特务以插班生的名义监视、跟踪进步学生。学校党支部幕后发动“驱刘学潮”,校方迫于压力解雇了吴荣萱,撤换了刘秀峰。
1940年秋后,支部书记韩大化暴露,翟自立接任第七任党支部书记。1941年1月,国民党反动派发动“皖南事变”,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,反动当局一次开除了张甲、栾汝勋等6名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。1941年3月,支部书记翟自立的身份暴露,迅即与赵中坦等6名学生一起被捕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党支部未能恢复,支部党员就地隐蔽, 学校党的活动走入低谷。
学校迁到卢氏初期,张象文担任第五任党支部书记。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,经支部成员讨论,制定了党支部的工作任务:
学校迁到卢氏初期党支部工作任务:
一、鼓动同学们大量订阅进步书报杂志,占领思想阵地,巩固进步形势。
二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使自己成为群众的核心,以提高党的战斗力。
三、培养教育、吸收党员,壮大党的地下组织。
四、有计划地开展各班学习园地、板报,开展有目的论证活动,提高大家认识。
五、对教师作好统战工作,争取同情和支持。
张象文被捕后,韩大化成为第六任党支部书记。党支部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调整了工作策略,主要措施为:
不进行公开或半公开的活动和斗争;
减少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;
不用文字或任何可能留下痕迹的方式传达信息;
不在容易暴露的场合召开党的会议;
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、揭露敌人阴谋的活动由党的外围力量和比较进步学生出面。
1941年7月之后,县、区委主要党员干部奉命撤往延安,中共卢氏县委和各基层组织在此形势下,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所有党员就地隐蔽,县委停止活动。
在卢氏办学期间,学校党支部为卢氏县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苗樹棠關於靈寶地委工作綜合報告及補充報告
(1940 年 5 月 17 日-23 日)
……
第五節 黨的工作
……
三、盧氏∶該地山高皇帝遠,封建勢力很大,抗戰前既無黨的組織,抗戰後,又是如此。直到一九三八年秋,洛陽各學校搬去,打開了沉悶的空氣,群眾運動展開了,黨的組織也開始建立。首先是由洛師、洛中黨支部建立地方黨組織。開始有四十個黨員,後來洛師宣傳隊下鄉,在鄉村建立起本地的支部,於是由本縣同志的努力便建立了廟子、灤川及其他學校支部,並且縣委也建立了,最初是由洛師和地方黨組織成立,一九三九年夏省委派了一位 同志去了,便予以改組。現有黨員約一百八十以上,支部十四個。
……
注:苗树棠时任灵宝地委书记,灵宝地委管辖灵宝、陕县、阌乡和卢氏四个县。
附小校部设在卢氏县城南巷西端杜家院,设有6个教学班,学生300人左右。学校驻地的涧北村设附小分校,主要接收涧北村莫氏片区学生,共6个班,200多人。
随着师范学校迁往县城文庙,涧北村的附小分校撤销,部分学生及教师随之到县城的附小校部。抗战胜利后,洛师附小随学校迁回洛阳。
1938年附属小学随省立洛阳师范学校迁卢氏,在县城南巷路北火神庙(今城内西大街百货公司院内)处设幼稚园一个班,招收3-6岁儿童,开设唱歌、跳舞、故事、手工作业等课,是卢氏县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幼儿教育学校。
附小幼稚园校园呈长方形,教室位于院北尽头,由两间旧庙堂改建而成。1945年冬,附属小学迁回洛阳,该园随之停办。
1941年春,校长李名章与横涧乡绅张续畴创办“省立洛阳师范学校代办私立豫莘高中”,位置在卢氏县城东街文庙西侧,次年学校迁至东街,常志箴为名誉校长,张续畴为校长。
学校开办初期招收第一班,后发展为3个班,学制3年。1945年夏,该校改为“私立豫莘初级中学”,1947年停办。
抗战胜利后,学校从卢氏回迁洛阳。随着全面内战爆发,学校多次迁徙,师生备受颠沛流离之苦。
新中国成立后,学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和平发展时期。1950年2月,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重获新生,1958年曾更名为“洛阳师范专科学校”。1962年更名 “河南省洛阳师范学校”。
迎着新世纪的曙光,洛师人锐意进取,砥砺奋进,改革创新,加快发展,奋力谱写了落实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2007年,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;
2011年,学校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;
2015年,新校区基本建成;
2018年,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,获得“有活力、有品位、有温度、有颜值、有潜力”赞誉;
2020年学校被列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,站到了新的更高发展平台;
2020年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“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”的奋斗目标。
学校在最困难的时候,得到了卢氏人民给予的无私帮助,洛师人时刻铭记卢氏人民的深情厚谊。
2015年,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办学旧址卢氏县涧北学校举办纪念活动,与卢氏县签署框架合作协议,向涧北村捐助教育基金和图书、电脑等,对涧北村考上洛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给予资助,挂牌成立洛阳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基地。
2021年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在卢氏举行,学校在教育帮扶、消费扶贫、农民培训、村容村貌美化等方面助力涧北村美丽乡村建设。
学校积极组织广大洛师校友参与卢氏发展,围绕电子商务、基础教育、教师培训、渔业养殖、艺术设计、智慧旅游等广泛开展合作。
从1938到1945,洛师与卢氏风雨相随、守望相助,共同通走了不平凡的七年。这七年,已经成为洛师与卢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洛阳师范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守教育初心,牢记育人使命,深化交流合作,不断开拓校地合作新局面。
抚今追昔,披荆斩棘、风雨同舟、英才荟萃堪荣耀;
继往开来,携手并肩、校地共济、鲲鹏比翼翱苍穹。